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形成赴黄淮学院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4-04-25 10:45:34] 阅读次数:[ ]

   3月18日,副书记、副校长李忠良带队,由副校长耿占军,韩权及我校党政办公室、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科研处、计财处、资产处、对外交流处、实验室与网络管理处、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考察团,利用半天时间在黄淮学院进行了深入学习与交流。考察归来后,形成考察报告。

  附后

    1月9日,教育部在黄淮学院召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性高校转型。由此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高校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且刻不容缓。如何加快学校的转型,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3月14日黄淮学院介晓磊院长来我校作报告,介绍了黄淮学院转型发展的经验;3月18日,我校赴黄淮学院学习,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 参观黄淮学院的基本情况

    黄淮学院介晓磊院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在黄淮学院副院长王冰、李联群的陪同下,大家一同参观了黄淮学院图书馆、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系、国际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观看了由传媒学院学生拍摄的电视片《黄淮印象》 。

  在艺术学院,大家感受到了该学院破除旧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艺术学院的实验室——梦工场。梦工场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每位学生的设计的作品都有可能变成产品而走上市场。在音乐表演系,该系独特的教学理念使大家耳目一新,如应用能力要求“站稳讲台,唱响舞台,突出应用,服务社会”、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台上弹唱跳、台下编导写、太后声光电”、应用能力培养手段“以演促教,以赛促学”。走进该系演播厅,系主任在党支部书记钢琴伴奏下,深情地为大家高歌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优美的歌声给大家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在国际学院,“中外合作、共同培养、学分互认、对接连读”的办学模式及突出的办学成果使大家深深地体会到黄淮学院如何践行着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看到60家企业、单位入驻创新创业园,1000多个工位供学生实践操作时,大家深有感触地体会到黄淮学院教育教学与市场需求无缝连接,人才培养以项目带动教学,又以市场需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参观结束后,我校职能部门与黄怀学院对口职能部门进行了交流。

   二、对黄淮学院的印象与感受

  1.理念超前顶层设计科学合理

  黄淮学院院长介晓磊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最困难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黄淮学院不畏地处小城市,又不怕底子薄、基础差、资源少。广大师生通过讨论,迅速转变思想观念,并达成共识:要强力推进学校战略转型,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国内知名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并以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和开放办学的“五大战略”落实发展目标。其中,质量兴校战略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学生毕业后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专业集群战略提出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积极配合、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伟大进程,通过构建专业集群来培养学校的优势学科,发挥资源的整合效应,实施专业集群发展。为学校进一步开展研究生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项目带动战略提出了成立黄淮学院发展联盟,通过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培训基地及众多知名企业间的紧密合作,推进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合作、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开放办学战略提出了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知名高校。同时,还提出了“国际视野、本土行动、校际错位、协同发展”的发展路径。

  2.脚踏实地,广大师生实干善为

  黄淮学院院长介晓磊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最关键的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不等,不靠,勇于创新,实干善为,是我们对黄淮学院师生的总体印象。在黄淮学院的校园里,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员工,或是学生,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勃勃朝气,每一个人身上都焕发出奋斗与拼搏的力量。黄淮学院师生善于冲破固有的办学定势,在诸多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第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跟行业科技进步改造老专业,取消或转型所有师范专业,重点发展应用型专业,应用型专业占到专业总数的80%以上。对有一定优势、关联度高的专业进行整合,实现学校专业链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集群对接。第二、构建合作发展联盟。将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强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改革,与国内外166家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签约组建合作发展联盟。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统筹通识课和专业课,打通两类课程的有机联系;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在学习评价与考核方式上,变末端考试为过程考试,变封闭考试为开放考试,变学校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第四、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建立校内“两园一街”,即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科技文化一条街。建立了128个联盟单位的实训和就业发展基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每年投入50万元,设立学生创业孵化基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共享共建了44个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第五、打造双师素质团队。请进来,从行业企业聘用120余名兼职教授;走出去,每年选派100名专业教师赴企业、行业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定岗实践。第六、深化国际合作办学。与英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17所高校签定合作办学协议,系统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优质资源、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第七、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当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黄淮学院转型,在人才队伍建设,校地合作、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3.地方政府对黄淮学院的发展大力支持

  在参观的过程中看到无论是正在建设的体育场,还是正在使用的图书馆,都是由驻马店市政府扶持建设,建成后交由黄淮学院管理使用,同时要求体育场保证市上体育赛事的使用,图书馆要对市民开放。这样做,对学校来说节约了大量资金,改善了学校的硬件条件,对当地政府来说也不用承担日常的维护,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做法。此外,在学校征地及建设、对学校资金的投入等方面,都为黄淮学院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课程的设置,教学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梦工场”主要针对艺术类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提供场地和设备,在老师和师傅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自己的作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更为强调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的合作,按照“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开放式引进、项目化实施、差异化管理、应用化培养”的运作模式,把企业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任务、真实的岗位引入园区,实现实习实训与生产实际、课堂与岗位的一体化模式,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5.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无缝对接。

  把企业引进校园,是黄淮学院的一大特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随处可以看见企业的牌子以及学生团队所承担的项目的进度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入驻的企业有40多家,项目70多个,1000多名学生在此实习实训。通过企业带着先进的设备、优质的项目和经验丰富的导师进入园区,让相关专业学生承接项目研发、产品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任务,使学生从毕业到工作岗位实现了无缝对接。

  6.细节彰显校园文化。

  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校训、院训、格言警句、目标要求等,通俗易懂而且好记。比如图书馆墙上写着:“只有逗号,没有句号。除了奋斗,别无选择”;音乐表演系墙上悬挂的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台上——说唱跳  台下——编导写  台后——声光电”;在人事处办公室,立的牌子上写着的是,对来客及来访者做到“六个一 ” :一声请进,一杯开水,一心静听,一腔真情,一个交代。校园各个角落都张贴着名言警句,把大学文化渗透到师生心中,在潜移默化中使之变为师生们的自觉行动。

     

    三、黄淮学院转型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黄淮学院通过积极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在转型发展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给其他新建本科院校树立了榜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1.转型发展要在教职工中形成共识。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关系到学校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转型步伐。转型是学校的蜕变过程,是利益调整,是格局重构,是改革创新,对转型发展有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浅层认识到深层认识、从思想认识到实践行动的过程。因此,要在全体教职工中深入动员,明确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在专业的调整、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广大教师成为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要使教职工认识到,转型不能等,不能光靠上级部门和学校要求,自己的生存空间要凭自身的努力才能争取到,从而把转型发展变成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尤其是在转型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局部和个人利益,需要从大局出发,自觉服从学校的工作部署和安排,为转型发展提供正能量。

  2.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从黄淮学院转型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黄淮学院之所以在转型发展中取得了成绩,是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分不开的。我校虽然地处西安,但由于行政关系属于西安市管,业务上由省教育厅管,因此在争取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方面难度更大。在市政府方面,重点应放在争取财政拨款和硬件设施的改善上;在进人尤其是“双师型”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上;以及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上。在省教育厅要积极争取进入转型试点单位,享受在招生考试、专业设置、职称的评审等方面的倾斜政策。

  3.下决心调整专业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

  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尤其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老的专业报考率低,就业困难,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调整专业结构,难度很大,阻力也会很大,必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必要引进第三方机构,对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尤其是对我校现有专业是否适应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找出我们问题所在,差距所在,使大家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通过评价,凝练升本后学校的办学特色,总结办学经验,增强转型的自信心。在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专业结构调整方向,但特别要注意专业结构与区域内的其他本科高校错位发展;二是对专业的合理定位,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和现状确定今后发展方向及规模;三是完善新增专业的论证机制,申报新专业的学院,要有充分的市场分析和数据来说明新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要请校外专家、行业企业的代表参与到新专业设置的论证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设置中,要注意处理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术技能培养的关系,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压缩理论课和课堂讲授课时,增加实践环节和课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搭建合作平台,增加行业企业领域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的授课方式,积极探索讨论式、探究式、情景式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评价与考核方式上,变末端考试为过程考试,变封闭考试为开放考试,变学校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

  4.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目前“双师型”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培训、考核、引进等方面还远远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力度。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双师型”教师承担的课程。对现有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梳理,确定必须由“双师型”教师承担的课程,并作硬性规定。在安排任课教师时,职能部门要把关,若学院没有专职的“双师型”教师,应该外聘。二是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突破从企业引进工程师的障碍。按不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确定所需“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在确定每年人才引进计划时,加大“双师型”引进力度。三是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对转型试点的专业,要按照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各学院要克服教师教学任务中的困难,合理安排“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要选择与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企业和公司派教师顶岗锻炼,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四是加强对“双师型”考核。要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办法,使“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五是调整课时费标准,增加从企业行业聘请兼职教师的数量。加大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力度,使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全过程参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同时根据市场行情,调整课时费标准,保证能把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请到学校来。六是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认真调查研究,根据“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为“双师型”在学校转型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5.健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育人体系

  一是继续实施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学分制,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从制度层面鼓励学生创新。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了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与学生课外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构建起更加完备的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教师带动学生创新科研,教师由课堂传授转变为指导学生研究。通过开发学科综合教育资源,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人文科学素养;整合教师教育通识课程,提升创新型教师综合素养。搭建学科综合研究平台,强化创新型教师研究与创新素质。 三是推动学生科研与学习相结合,学生由学习转变为在研究中学习。积极组织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规范科研立项的管理。四是开设创业创新指导课程,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6.加强与境外大学的教育合作

  加强与国境外的大学学术与文化交流,从教学科研方面逐步扩大合作领域,扩大我校的影响;学生交流方面,以项目合作为主,加强与国境外大学互派交流学生。与国际上的教育合作,或合作办学,学校层面要认真论证,选准与国际上大学合作的专业,寻求合作伙伴;同时我校积极撰写申报材料,报送教育主管部门,在获得教育部门的批准后,我校便可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办学;在必要的时候成立西安文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招收国际学生,使我校真正成为一所国际化的大学。

  考察结束后,副书记、副校长李忠良表示:黄淮学院紧紧围绕“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坚持“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办学特色,从学校的顶层设计、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到构建合作发展联盟、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深化国际合作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形成了特色的应用型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推进了学校转型提升和快速发展。黄淮学院的经验特别值得我校学习。他希望各职能部门认真思考我校转型发展的思路,学习黄淮学院的经验,结合工作实际积极践行,同时,他希望各二级学院也积极与黄淮学院对口院系联系,学习取经,主动出击,勇于创新与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应用技术性大学,为西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