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论“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目标
发布时间:[2007-12-04] 阅读次数:[ ]

    论“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目标 程伟礼 “和谐社会”核心价值概念和价值目标的形成,标志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进一步成熟和创新. 和谐发展是预防经济增长黄金期衍变成为社会矛盾突发期和高发期的重要执政原则 在多样化的时代执政,不仅必须具备符合国情的完整的执政理论体系,而且要有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的策略思路,只能是在承认社会分化的基础上逐步实践社会公正,走渐进和谐发展的道路 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能否建立起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判断一种理论思维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看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概念是否形成,核心价值概念是否创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多样化进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的创新,迫切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其中,主导理论思维的核心价值概念创新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所肩负的使命,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这对于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高屋建瓴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概念和价值目标的形成,标志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进一步成熟和创新。 价值目标的核心体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我国战略机遇期执政党建设的主旋律。和谐发展是预防经济增长黄金期衍变成为社会矛盾突发期和高发期的重要执政原则。然而,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策略和实现途径上,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这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与抉择。基于这一点,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他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价值目标是理想信念和实践行动的中介。价值目标的确立,既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又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在今天这样一个多样化的时代,保持执政党对于13亿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不仅必须具备符合我国国情的完整的执政理论体系,而且要有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体系。胡锦涛总书记所阐述的六大价值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而且体现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六大价值观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价值体系,形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核心价值内核。在这一核心价值体系中,民主法治居于首位,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恰恰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公平正义主要属于物质文明范畴,诚信友爱则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只有“三大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三大文明”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核心价值。目标的体系化意味着理论思维能力的透彻、全面和进一步成熟,意味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完善和进一步提高,意味着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 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实现和谐社会,通常的发展策略是采取选择“抽肥减瘦”的政策、直接缩小贫富差别以达到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的普遍做法。改革开放实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大发展。由于人们的主客观条件不同,获得机遇的先后和多寡不同,出现了贫富差别与地区差别。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安排,为弱势群体和地区创造条件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通过税收政策将富人和富裕地区的一部分财富收上来进行二次分配,部分税收用于发展公益事业,部分用于对困难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的补贴,这就是“抽肥减瘦”。这是许多国家实行的常规政策,能够收到一定的社会效果。由于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制度化建设阶段的时间不长,每个公民不论贫富贵贱、能力高低、性别差异参与发展竞争的机会和权利并不平等,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的充分实现尚需时日。在这种背景下,在选择“抽肥减瘦”政策、直接缩小贫富差别的同时,构建和谐社会的策略思路必须拓宽和创新。 实际上,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根源于社会分化,而社会分化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策略思路,只能是在承认社会分化的基础上逐步实践社会公正,走渐进和谐发展的道路。这就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注重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种构建和谐社会的策略思路创新集中体现在价值实现的途径上。胡锦涛总书记从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社会条件四个方面指明了和谐社会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这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从根本上讲,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不是激烈的道德谴责,不是粗陋的政治动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是主动地调整社会政策和社会结构,切实提高中等收入阶层在全社会人口结构中的比重。根据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造就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合理的社会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这就必须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对进城农民工实行同等国民待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这就必须不断扩大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都需要艰苦的量的积累,尤其是确保每年中等收入阶层增长一个百分点,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只有到中等收入阶层达到社会总人口的40%左右,才算是真正具备了和谐社会的坚实经济基础。 价值实现的基本原则 与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相配套,胡锦涛总书记阐明了和谐社会价值实现的六条基本原则。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这里,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领导,不仅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而且要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他特别重视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创造活力的关键在于建立与时俱进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中机构臃肿、效率下降、思想僵化、创造力缺乏等弊端对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为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新的公共管理浪潮正在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涉及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体育、城市管理、文化娱乐等公共生活领域。安居乐业的公益精神、社区意识与日俱增。公共信息、公共资源、公共物品、公共秩序、公共政策等公共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内,公民对许多事务享有法定的自治权利,意味着不可用行政权力的手段去干预某些社会事务。市场经济越是完善,公民自治程度越高,对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新的社会治理结构的呼唤就越迫切。政府职能转换意味着由社会的直接“管理者”逐步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的转变。同时社会人口频繁流动,群体组合多变,如何构建起有效的沟通联系网络与工作触角,与变化频繁的社会组织、与民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人群保持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对于执政党来讲是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之——就在于能否建立起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 此外,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破除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真谛就在于亿万群众活生生的创造性活动,和谐社会的真谛就在于造就数以万计的各种各类专门人才。如果我国13亿人口资源转化成为人才资源,中国这么一个稳定而又和谐的社会将对世界作出无法估量的重大贡献。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