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党委宣传部积极应对网络谣言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发布时间:[2014-06-10 10:27:20] 阅读次数:[ ]

  近日,网上流传所谓“600所将转为职业学院的本科院校名单”,将我校列入其中,引发社会关注,纷纷向学校求证。获悉此情况后,党委宣传部反应迅速,积极应对。从国家政策、我校定位、专家解读、媒体声音等多渠道搜集资料,对网络谣言进行了有力回击,加大了正面宣传力度。

  附:

                           告:所谓“600所转为职业学院的本科院校名单”为误传

  近日,网上流传所谓“600所将转为职业学院的本科院校名单”,将我校列入其中,引发社会关注,纷纷向学校求证。经学校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查证:政府部门从未出台过上述名单,该名单子虚乌有,系有人误读误传,蓄意炒作。陕西省教育厅官方微博6月 7日专门辟谣:【“本转专”系误读】“将高校类型逐步调整为学术型和职业技术型,并非是将本科院校变为专科院校。截至目前此项工作在我省尚未启动。” 

  据进一步了解,为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将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按照上述精神,应先进行试点,经过一定年限的试点并总结经验后,特别是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后,才会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包括举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学院、应用科技大学等多层次、多类型高等学校。因此,转型后各学校原有办学层次不会降低,不存在所谓本科降为专科、本科转为技术职业学院问题。

  我校是教育部批准、西安市政府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是陕西省同类院校独家双学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在“十二五”规划中,学校提出“西安大学”的发展愿景及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目前,学校为更好更快地发展,正在积极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实现硕士授权单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办学实力及办学层次,为西安、陕西乃至周边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专家解读5月 21日】

                                 网传浙江15所高校“本转专”系误读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转型的需要

                                    《浙江教育报》记者 孙菊红

  近日,一则宁波大红鹰学院等15所浙江高校面临“本转专”的消息在网络热传,由此引发了一些师生的不安、焦虑和惶恐。省教育厅获知情况后,及时通过其门户网站和“教育之江”官方微博,对此事予以回应,称“现有的本科高校,不会转为专科学校”。尽管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未经官方权威发布的消息,引起强烈的“共振”,其深层原因却值得深思。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行政人员和教育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度剖析和解读。

  职业教育≠专科教育

  “读了几年书,突然发现自己读的不是本科而是专科,真是生不逢时,淡淡的忧伤啊!”在网络热帖未经“辟谣”之前,一名学生网友忍不住如此感慨。而消息的源头,最早是来自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今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一次发言:“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5月10日,国内一家媒体跟进报道称:“‘本改专’与日前教育部透露的改革方向相似: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

  按这一说法,有网友归纳了浙江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高校名单,以讹传讹,出现了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嘉兴学院、浙江科技学院、台州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警察学院、丽水学院、浙江树人学院、浙江万里学院、衢州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15所高校名单。

  对此现象的出现,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认为,不排除一小部分媒体人本身可能不太关心和了解高等教育,出现了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但更重要的是全国近年来有较多新建的本科高等学校,这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关系到学校转型发展,更关系到师生未来。与此同时,这也表现出我们一些人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想当然地把“职业教育”等同于“专科教育”。

  “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既有专科层次,也有本科层次,今后还会向研究生层次拓展。”王国银说,“我们对于职业教育应该有一种正确的认知。任何一个人都在从事一种职业,从广义上来说,人才培养也是一种职业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不仅仅要关注职业技能,更要关注职业素养、创新精神、价值追求等综合品质。”

  学术型vs技术型

  “引导推动部分新设本科高校逐步转向职业技术教育,这是国家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是经济社会提升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在省教育厅计财处副处长张悦看来,教育部倡导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主要是针对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定位不准、就业率不高等问题,引导部分本科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从而破解现实中存在的“就业难”和“技工荒”困局。

  “除此之外,1999年大学扩招之后大量的专升本学校事实上已有相当一部分面临招生困难,生存危机恐怕也是一个无形助推。”省教育评估院副院长龚姚东补充,“大量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与高职院校相比,通常要逊色些。”

  省教育评估院开展的2012届我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数据分析显示,我省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受雇工作、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方面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本科院校。在离校时和毕业一年后,2012届毕业生中高职高专的就业率也都比本科要高。此外,根据统计,我省本科就业竞争力最强的专业前十名中,绝大多数为职业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如治安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等。事实上,并非只有浙江如此。《2014年教育蓝皮书》显示,2013年地方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75.4%,低于重点本科院校的75.5%和高职高专的78.1%。

  如何破解现实困局?2013年1月底,教育部启动了旨在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2014年,“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被写入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4月底,教育部在河南驻马店市召开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最重要的议题就是研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

  实力>文凭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地方高校根据区域产业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提出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在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招生、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与尝试。”作为首批申请加入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35所高校之一,宁波大红鹰学院副院长王云儿告知记者,该校正在着手制订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不但专门出台了《应用型教师论证、考核办法》,而且新成立了“创业学院”、“大众商品商学院”、“微学院”、“家庭财富管理研究院”等4个与浙江特别是宁波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特色学院,从招生环节就体现出它的应用技术型特色。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就经历了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开始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公认制造业发达的德国为例,该国有着闻名遐迩的高等教育“双元”结构体系,引入国际通行的三级学位体制,应用技术型大学有着与综合性大学同等效力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而荷兰应用科技大学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结构调整及人们对终身学习的愿望日益迫切等众多因素推动下迅猛发展,成为欧洲科技大学发展的典型。

  “欧洲高等教育发展很值得我们借鉴。”在龚姚东看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高中(含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各类教育彼此“壁垒森严”,而现在的改革方向,实际上是国家层面对“打通”这一阶层壁垒的一大机遇。“‘打通’是国家的改革方向,而‘转型’恐怕就要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认识以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张悦同样认为,“路径选择上应该是政府引导、学校为主、协同推进,不能由政府强制一刀切”。而网友@如来意合则这样写道:“本科也好,专科也好,作为家长要正视的问题不是这个文凭的红印,而是孩子出校门要立足社会的能力。作为学生要重视的不是在本或专的环境里度日,而是三四年的青春如何珍惜,学到为人处世、专业知识等真本领。”要做到这一点,恐怕中国高等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媒体声音6月 9日】

                                                 应用技术大学不是高职

                                               《中国青年报》记者 李剑平

  今年上半年最引人注目的教育新闻莫过于“要引导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一消息不仅在教育界内部引起热烈议论,也引起很多家长和考生的关注——高考报志愿时该如何定位新建本科高校?  

  在职业教育界强烈盼望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时代背景下,媒体和一些研究机构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报道和分析,存在不少断章取义和误读误判的情况,这些误读误判容易让很多家长对应用技术高校产生误解。

  社会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误读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把引导1999年以来升本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等方面转型发展,解读为“640多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职业教育转型”。

  事实上,“转型”的真实背景是,教育部对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985高校,第二位是高职院校,第三位是211大学,第四位是独立学院,第五位是科研院所,第六位才是地方普通高校。

  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高的形势下,教育部党组提出引导全国1999年以来升本的64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其中给出了三种路径建议:一是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二是向文理学院方向发展,三是办成城市大学。

  其次,把应用技术型高校炒作成“高职”。从20世纪中叶起,西方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迅速崛起。法国有巴黎高科集团,美国有四年制工程教育,德国有应用科学大学。在德国《高等教育结构法》中,应用科学大学和综合大学是“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高等学校。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大专层次为主体,于是社会上就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高职高专;把引导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说成是转为“高职”,从而引发了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以及高职高专不必要的焦虑。

  第三,把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当成一个转型“实体”。2013年6月,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等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等单位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

  然而,在部分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只要加入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高校就是“应用技术大学”,甚至把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误解为瓜分教育资源的平台,把该联盟的一些开放性交流活动与共识误以为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或态度。

  前不久,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长孟庆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重申,联盟的职责与使命是,作为教育部指导的校际协作组织,围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类型高等学校的目标,组织联盟成员单位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促进联盟成员的转型发展、合作交流、学术研究,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地方高等学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联盟将受教育部委托,加强与国外同类大学协会的合作交流。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